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曹文彬《送东阳马生序》(九下11课)
课堂实录及评析
语文课堂的使命就是以文本为基础,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师生或生生的各种活动,唤醒学生创造性表现和求知的乐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终使学生的语文技能与语文素养得到不断提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是“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的明代散文家宋濂所写的一篇赠序。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环境与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同乡后辈马生不要辜负优越的条件,要刻苦读书,最后能够成功。全文围绕“嗜学”“力学”“善学”来完成“劝学”之中心,脉络清楚,前后呼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本文为《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的课堂实录及品析,希望以这样一种写作方式让广大教师能从中汲取到一些有营养的东西。 3.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及生动感人的细节描绘的写作技巧。 师:假设你的好朋友是个不爱学习的人,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你看着很着急,打算劝 生乙:我会举一些例子来劝说他要好好读书,认真学习。 师:如果你是被劝说的对象,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劝说,哪一位同学的劝说你最容易接受? 师:大家说得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来劝勉别人,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在明初有一位文学家宋濂就是用这一种方法成功地劝勉他的同乡马生的。 (品析:朴实的导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文言文的学习易流于枯燥,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的学习无非就是读读记记、背背写写。因此,引导不好,学生的学习便易陷入被动。而好的导入,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把学生调动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课堂中去,真正走进文本。课堂一开头,执教者就以学生生活中“劝说别人要好好学习”这一问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劝”为核心,导入了“以亲身经历和感受”来劝说是一种好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走进文本做好了铺垫。) 师:整体感知了课文,现在分组,小组间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找出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每组给予不同的任务)。 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 师:已知道读音及释义,请同学们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读后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生:作者用了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表现了其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奋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滚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希望。 (品析: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之后,执教老师就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互读并纠正错误,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的读是理解文本的基础,教师的任何讲解和活动均无法替代学生的读。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使学生真正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在此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劲头很大,气氛活跃。特别是教师设计的“边读边译,找出难懂的实词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活动,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积极性高涨,学生自己的文言积淀、利用课本注解、巧用辅导书等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按照“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的体系深入探究课文的词语,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掌握学习读文言文的初步方法。教师的巡回指导,又为学生的学习把握了方向,师生的合作相得益彰,接下来的课文翻译自然迎刃而解。) [屏显]小组合作,共同质疑师:既已明白本文字词的释义,也已经整体翻译了,那就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不能理解的内容与问题,组长带领本组的成员互相讨论,分析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组长收集起来交给老师。 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请用文中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生甲:无书,只能借抄。文中句子:“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生乙:无师,到很远的地方去求师。文中句子:“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生丙:为师严厉。文中句子:“未尝稍降辞色。”“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生丁:求学艰辛,吃不饱,穿不暖,差点被冻死。文中句子:“四支僵劲不能动,塍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生:生活艰苦。文中句子:“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作者从无书、无师、为师严厉、求学艰辛、生活艰苦几个方面描写了求学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好好学习,他为什么能够那么做呢? 生: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但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生: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的艰苦,进而突出学习的勤与艰。 (品析:教师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互相讨论,要求学生在文本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也清楚了学习的方式,教师让组长收集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作巡回指导,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设计和利用几个主问题,把文章有机地串起来了:1.提问“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请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印证。”这时候,学生已经被教师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学生就不难概括出“无书、无师、为师严厉、求学艰辛、生活艰苦”几个方面,这充分写出了作者求学的艰辛。随之“他为什么能够那么做呢?”又将学生引领到文本深处。此举既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不断走进文本并认真研读文本。2“.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其实质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顺势解决本文“序”的相关知识。3.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其目的是想让学生掌握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潜能。) 师:很好。那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你是怎样克服的? 生乙:我也经常感到资料缺乏,就偷偷地上网去查阅,因为父母不准上网,只能偷偷去。 师:很诚实。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父母不准我们上网,是怕我们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我们的学习,同时网络上有大量的不良信息,家长怕我们无意中受到伤害。当然,网络上也有很多有用的资源,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去查阅有用的资料。 (品析:适时的语文教育彰显语文的德育功能。在学生谈论自己的学习经历的过程中,有学生说起自己资料缺乏时会偷偷上网这一做法时,教师顺势谈到网络这把“双刃剑”,并从正面引导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与家长沟通,然后再去查阅资料。执教老师的做法,既鼓励孩子们学会正确运用网络,又为孩子们沉迷网络、阅读网络不良信息打了预防针。) 生甲:令我最感动的是作者的学习的态度,没有书就去借,借来了就赶忙抄录,我们现在是父母买许多书来,我们还不愿意看呢。生乙:我最喜欢的是作者的气质。自己虽然条件不好,但是不羡慕别人吃得好、穿得好,也不惭愧,反而“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精神很富足。不像我,在班上看到同学大多穿名牌,常常感到惭愧,回去还责怪父母不买名牌衣服给自己,与父母闹别扭。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从作者身上知道了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才是学生求知读书的必备条件,外部条件不是那么重要。 生丙:我感受到勤奋和艰苦是相关联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生丁:逆境固然能成才,同时要想成才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宋濂从小就“嗜学”,成人以后“益幕圣贤之道”,说明他的志向、目标是非常明确的。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很深刻,而且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自己的感受看法。 师:作者写自己在求师时,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俯身倾耳,不敢出言,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尊师方式的? 生甲:我非常赞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是尊师的最好表现,我们班成绩优异的同学无一不是尊师的最好的证明。(掌声) 生乙:我不赞成。尊师不是怕师,不必要在老师面前俯身倾耳,不敢出一言,而要在尊师的基础上能同老师成为亲密的朋友,互相信任、互相沟通,带着愉悦的心情向老师请教,大胆质疑,共同合作、探究。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家沉思片刻掌声) 师:很好。大家应该知道以后该怎样对待老师了,包括我。 (品析:此环节体现了“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以学生为主体,特别是对文章中作者对教师毕恭毕敬、俯身贴耳、不敢出一言的尊师方式的讨论,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德育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更明白了在当今社会学生应该怎样和老师相处。) 生甲:这是一篇辞文并茂、情理兼备的劝学篇,作者借事说理,寓理于事,使说理形象化。 生乙:本文以叙事为主,但在叙事中穿插的大量的细节描绘生动感人。 生丙:作者用自己当年求学时的学习事件和学习态度与同舍生作对比,使文章更形象、更鲜明、更有说服力。 师:富兰克林说“:唯坚韧者始能遂其志”。本文的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忍的意志是难以成才的。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且艰”! (总评:在这节课的活动中,由于教师的引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真正走进了宋濂,深刻地了解了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更重要的是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判断表述等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教师设计的环节和问题,要求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又始终把握住学生的问题空间、思考空间、时间空间,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健康成长,用朴实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文本这一媒介,最终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知的乐趣,解决了学生所面对的最朴实也是最核心的学习态度问题,从而朴实地演绎了一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吻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课。)